孩子一生幸福的关键 环球聚看点
「配图摄影 by 辉友Dora」
最近观察、反思与孩子的相处,有一个重要心得:要全心全意地爱孩子、理解孩子,而不是站在大人角度去「严厉管教」孩子。
其实看了太多成年人的世界,发现人的一生,无论是怎样的生活状态,最重要的是「自己有明确的人生价值感,能看重自己、爱自己」,有了这一点,这个人的一生会处于一种比较幸福的状态。如果自我价值感很低,无论他在哪里、做什么、有多少钱、和谁相处,都很难体会到幸福感 —— 这对于一个现代人而言是一种灾难,而且很难在成年之后靠外力挽回。
【资料图】
能否在成年之后重塑自己的人生价值感,基本上看这个人的造化。所以,对于初为人父母的我们而言,最重要的是爱孩子、理解孩子,哪怕孩子在哭闹、耍情绪,也要从「理解」的角度去观察、耐心沟通,而不是斥责、冷暴力甚至是打骂。孩子的哭闹可能被这些「手段」压制住,但如果长期这样,如果家长一方把打压的方法当成了习惯,甚至把打压当成教育的目的,孩子的一生可能被毁掉。
我家是男孩,在上幼儿园,他有很多优点,对人很善良,对身边的人有发自内心的保护欲。与人相处时也很有热情,无论是与大人还是小朋友相处,都很有礼貌,主动问好,也很少起冲突。但有一个事情有些困扰我,就是近期他比较「爱哭、耍脾气」,在家里一言不合就哭,直到家长回应甚至满足他的需求才行。
比如有朋友给他送了节日礼物,是一个故事机,可以播放幻灯片、语音,讲故事。在头两天晚上,他都爱不释手,晚上睡觉时也一直要听故事,看幻灯,导致睡觉时间很晚。第二天晚上,我要求他睡觉,他不干,于是哭闹起来。妈妈在一旁哄,我摔门而出,在旁边书房里待着。过了半小时查看,发现孩子其实很快就睡了。
因为类似这样的哭闹经常发生,我也因此在一周内发了两次脾气,摔了两次门,一次是车门,一次是卧室门。我和妻子探讨这个问题。起初我认为是她过于宠爱孩子、惯着他,但是探讨之后我发现,可能是我错了:我因为种种原因,与孩子平日相处的时间并不多,对他的脾气特点理解并不深刻。在为数不多的相处中,我又特别期待一种「孩子听话,乖」的状态,而当现实与期待不相符时,我就失去了耐心。
起初我给自己找借口,说我在家庭教育中扮演「坏人」、扮黑脸,而妻子可以全身心地扮演「好人」。这样既能塑造孩子的纪律感,又能让孩子有被人呵护的感觉。但仔细探讨下来,发现并非这么简单。
我和妻子探讨了我们俩自己的成长经历,发现所谓的严厉管教带给我们自己的并非是幸福感,而是成长的阴影,并不值得向下一代去延续。虽然在严厉管教下,我们可能表现得很乖,但这种乖的背后,有对自己的否定和怀疑。相反,生命中被呵护,被全心爱的感觉成了我们一生的心理保护伞,是我们人生自我价值的关键支撑 —— 你会觉得自己值得被爱、被肯定,有很多优点,而非相反:不值得被爱、被否定,有太多缺点。
我们的幸运之处是家长对我们的爱,要远大于严厉的管教,所以我们的自我价值感都很强。但仔细回顾起来,你还是能发现,那些为数不多「严厉管教」的经历,还是对我们自己的心理有影响,有些甚至是阴影。
基于这种思考,妻子对孩子非常有耐心。在孩子「无理哭闹」的时候,我有时候都要忍不住要去打他两巴掌,虽然没有下手,但已然破防(因此我特别佩服我父亲在我成长的过程中,从来没有打我一巴掌的记录),而妻子总是能保持耐心沟通的状态。我说:「你为啥不揍他一下」,她说:「我对自己有过承诺,不打他」。
这一天晚上,我们仔细探讨了这种「不打孩子」的选择,发现很有道理。其实孩子整体而言是非常懂事的,什么话都能听懂。如果有过事先约定「比如看汪汪队10分钟,我们定好闹钟了」,他在多数情况下会遵守自己的承诺。但是如果事先不承诺,不约束,他可能会任性,希望能多看故事,多听故事,否则会哭闹。
但任何看起来的「无理哭闹」,仔细沟通下去,都能发现孩子有明确的心理和情绪诉求(虽然这种诉求可能在大人看来很无厘头)。但只要能摸准他的心理和情绪诉求,他还是能平静下来,慢慢恢复常态。
所以,此时选择「严厉管教」还是「耐心沟通」,就成了关键的选择。其实这两种方法最终都能达到让孩子停止哭闹的目的,并逐渐养成某种特定的行为模式和互动模式。但带给孩子的结果是不同的。因为「严厉管教」到了执行阶段往往会变成冷暴力、否定和打压,这种模式一旦延续下去,孩子成年之后一定有心理阴影,最大的影响往往是: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低。
这让我想起至少有两个辉友在与我交流时,表示自己从童年起持续被家长严厉管教,精神打压。她们谈到一些细节时,当场流下眼泪。我当时很惊愕,如今观察自己孩子的成长,才知道这种经历对她们人生幸福的影响。
我非常喜欢看电影《阿甘正传》,推荐给不少朋友,一个朋友在最近看完之后和我交流心得。她认为阿甘在生命中需要非常感谢自己的母亲,因为母亲从小对阿甘全身心的呵护与爱,让阿甘的自我价值感很强 —— 虽然他在很多人眼里是傻子。而自我价值感,是阿甘人生的铠甲,让他能做出很多人生选择,而毫不怀疑自己。与此相反,珍妮显然成长于一个缺爱的环境。他们俩人生的很多选择,都与童年的经历相关。
电影是隐喻,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自己的人生。回到本文的标题,一个人一生幸福的关键,其实就在于是否从小在爱的环境中长大。当他能在爱的环境中长大,被呵护、被理解,被全心全意地爱,他会建立一种模式:「我是值得被爱的」。这种支撑,会延续一生,成为人生幸福的关键。而我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关键是: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孩子,耐心地去理解他,全身心地爱他。这是我们的机会,也是所有家长的机会 —— 无条件的爱,可能是我们给孩子最重要的人生礼物。
相关文章:
上一篇:
今天继续来分享这篇语音「儿童教育的关键是什么?」。
除了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之外,家长们与其过于关注「子女教育」,不如先反思自己、突破自己,挣脱过度竞争的怪圈,这样才会对自己的下一代,更多人的下一代有帮助。
在这篇语音中,我会先反观当今教育的误区;再分析为什么教育儿童,家长要先突破自己;最后再来讲讲自己关于子女教育的计划。希望有孩子或者即将成为父母的读者可以有所收获。
今后也会不定期的在辉哥奇谭知识星球,分享我在儿童教育方面的思考与新认知,敬请期待。
收听方法:扫描下方二维码。
(辉友听完语音的反馈)
点击「阅读原文」 加入辉哥的知识星球 跟辉哥以及15000+辉友一起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(请续费会员也点击「阅读原文」完成续费)标签: